新闻中心 News
农行票据案冰山一角
更新日期:2016/1/25  点击率4947

 距离中国银监会办公室下发提示票据业务风险的通知还不到两个星期,窝案就已震惊全国,让票据贴现利率在一天之内暴涨100bp。

不算高明的内外勾结

从公开信息及知乎讨论中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出整个犯罪的过程——票据中介借钱从重庆某股份行买入票据,随后以卖出回购的形式向农行北京分行融资,而农行北分的两名员工——一名票据业务员和一名会计人员被中介收买,用报纸代替了真票入库;票据中介用农行的借款偿还当初买入票据的借款,将手上超过38亿的真票卖给了另外的银行,套现之后将部分资金投入到股市中——显然在经历连续三波股灾后,这部分资金已出现实质损失,自然已无法偿还农行的回购款,只能违约,农行于是处置抵押物——我想当内部人员解开封包看到一堆报纸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相当崩溃的。

不管窝案玩砸了的原因是股市崩盘还是中介自身流动性管理能力不足,窝案本身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仍属于简单的“一票多用”的违规操作。与银监会下发通知时特意提到的“利用票据腾挪额度、扩大资产负债规模及减少风险拨备和资本金损耗”等问题相比,该窝案简单粗暴,暴露可能性太高,监管机构怎么都想不到这种犯罪居然会发生并隐匿6个月之久。

但它就这么发生了。

制度漏洞亟待解决

在监管机构最意想不到地方发生违规犯罪,既说明了监管机构对银行经营体系建设的过度自信,也从侧面反映了涉案银行的内控系统形同虚设——即使异地收票的两名员工被收买,这也只是农行放款的第一步,之后的审核及放款也涉及到众多员工,要么说明涉及到的所有员工均被收买,要么则说明银行在内控设置及员工教育上的不足。

事实上,操作风险并不仅仅出现在银行票据业务上,从公开报道上便可获知,在传统存贷业务、创新的投行业务、资管业务、同业业务及金融市场业务等多个方面,多家银行都曾出现过操作及合规风险,只是票据业务的违规更多、更广——用同业的话说,监管机构查别的业务可能查不出来啥,但票据业务基本一查一个准。

为什么相比较其他业务,票据业务的操作风险更大,制度漏洞可能是最大的原因——就以本例的票据质押回购为例,银行金融市场和传统存贷业务均有与之类似的产品:债券质押回购及债权质押回购——而这两者均有完备的制度补丁来封堵该类违规:债券被统一托管在中债登、上清所、上交所或深交所,不会出现债券被调包、无法入库的问题;而监管机构同样设立了多个质押登记系统(如应收账款登记系统),以确保被质押物的所有权无法被非法转移。

不过这些补丁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前几年债券市场的制度漏洞导致交易员利用丙类户违规侵占银行利润,监管机构才吃一堑长一智,对交易制度“打补丁”,废除丙类户和结算代理制度,并强行推动DVP结算模式。

因此,农行的窝案也极有可能成为监管机构“打补丁”的契机,纸票和“票贩子”可能会被赶出历史舞台,电票和统一托管机构将进入舞台中央。

金融放松的步伐将减缓

不过,正如“丙类户”案件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一样,农行的窝案很可能会是监管机构方向转变的信号:回顾“债市风暴”,监管机构一刀切关闭“丙类户”和结算代理制度,导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迅速下滑,债券流动性大受影响、对某些券种的估值也受到不小的挑战。而更重要的是,13年的债市风暴直接导致了监管机构对金融业的不信任,金融创新及金融放松的步伐逐步减慢了。

在人民银行关于流动性的吹风会上,人民银行对银行业在1月集中放贷冲规模的行为已有不满,并直言不降准一是担忧汇率,二则是担心银行盲目上项目——此举无疑会导致人民银行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及更加谨慎的使用货币宽松手段。在监管机构已对金融业不满的情况下还爆发了涉案金额过大、必须上报国务院的票据窝案,后续的监管动作恐怕只会更加谨慎。

农行的窝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随着银监会检查力度的加大、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走软,还有更多违规风险的地雷将会爆炸,从而导致监管机构对金融放松的态度更加谨慎,金融放松的步伐将减缓,并有可能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